普贤菩萨在佛法中的位置
除了《华严经》特别注重普贤菩萨之外,另一部露台宗的根本经典《法华经》三种译本,均有《普贤菩萨品》。同时,露台宗又主张有“法华三部经”之说,便是:1.《无量义经》,2.《法华经》,3.《普贤观经》。以《无量义经》为《法华经》的“开经”,以《普贤观经》为《法华经》的“结经”。也便是说,不只在《法华经》的第二十八品是《普贤菩萨劝发品》,另外还有一部由刘宋昙无蜜多异译别行的《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这一部经的使命,是指出如何修行法华三昧的悔过法门。由此可知,不只《华严经》的实修实证注重普贤行,《法华经》的修证也注重普贤行。
根据《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所介绍的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疆土”,“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要经诸佛疆土,来到咱们这个国际,以才智力,化乘六牙白象,象身巨大;在《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中也有相似的记载;在《楞严经》卷五,也提到普贤菩萨“乘六牙象,兼顾百干,皆至其处……拥护安慰,令其成果”。
普贤菩萨的梵文“三曼陀跋陀罗”(Samantabhadra),又被译为“遍吉”,也有一部《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他是一位具足无量行愿而遍及示现于诸佛刹土的一位大菩萨,所以在《华严经》中说,普贤菩萨的身体,犹如虚空,三世诸佛的法身,也都是普贤的法身,他能够普应十方而做全部方便,所以十方三世诸佛的应化身,也是普贤的应化身。因此《大智度论》云:“普贤不必说其住处,是应全部国际,而住其中。”
在咱们这个国际,普贤及文殊二尊菩萨,常被相提并论,《华严经》中以这二位菩萨为遵循佛道因果的大善知识;《悲华经卷四》说,普贤菩萨是阿弥陀佛因地之时无诤念王的第八子,故将普贤菩萨当作佛的因位来看,要点在于普贤的无量行愿,即是成佛的要因。
至于普贤菩萨与中国四川省峨眉山的因缘,传说始于汉明帝时代,那是把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所说西南方的树提光明山,现有菩萨名日贤首,常为三千菩萨眷属说法,牵强附会地解释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