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风水学“相其阴阳”被风水家所宗
“相其阴阳”被风水家所宗,观其全诗,也可见风水内涵的理性要素,不外具体审视和测量山川地势、地质水文、小气候、植被、生态、景象等等,然后择其佳处辨方正位,确认修建规划事宜。关于此,后世沿袭阴阳一语,也常出于这一典故转义。如《周礼•地官司徒第三》谓:“大司徒之职,举建邦之土地之图”,“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以土会之法辨五地之物生”;“以土地之法,辨十有二之名物,以相民宅而知其好坏,以皁人民,以蕃鸟兽,以毓草木,以任土事”,“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以求地中”。“日至之景,
尺有五寸,谓之地中,六合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合也。然后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又如《汉书•晁错传》之说:“相其阴阳之和,尝其水泉之味,审其土地之宜,观其草木之饶,然后营邑立城,制里割宅,正阡陌之界。”风水经典之一,郭璞传《古本葬经》更言简意賅,说风水之挑选标准:“来积止聚,冲阳和阴,土厚水深,郁草茂林,贵若千乘,富如万全”等等。
先民们考察六合与人世万物,终至发现,事物皆有相反相成,即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于是,阴阳衍为我国古代理论思想的*重要领域之一,被哲人们用以探究国际本原及其变化机理,阴阳学说由是而生。典型如《周易•系辞》:“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意外谓之神”,“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周易•说卦>:“参天两地而倚数,观变于阴阳而立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登时之道,曰刚与柔”。《国语•周语》:“阴阳分布,藤雷出滞”;“阴阳序次,风雨时至,春生繁祉,人民和利,物备而乐成”。《管子•四时篇》:“是故阴阳者,六合之大理也,四时者,阴阳之大经也”。这种理论思想,在古代**哲人老子那里,更有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认为和。”等等。由“观变阴阳而立卦”,八卦理论发展起来。由“一阴一阳之谓道”、“冲气认为和”,元气说也产生发展起来,对后世哲人的理论思想奠定了根本框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我国古代哲学理论体系。
这种哲学上的理论思想,归复于“相其阴阳”的风水家,风水理论也因而充满了哲学思辨的成分,虽有形而上学甚至迷信成分,同时也不乏富涵辩证法的中肯道理,并且,其理论思想又直接导致以山川天然为审美目标的山水美学日趋发展臻于成熟。如风水家论山水,以山主静而属阴,水本动而属阳,则考究山水交会,动态相乘,阴阳相济,乃有情之所钟处。故山有“指山为龙兮,像形势之腾伏”的种种寻龙之法。而左水,则求其静而臻于美,故“左水为美,要详四喜,一喜环弯,二喜归聚,三喜洁白,四骞平缓”,而山水植被阳光空气以及修建形式空间布局,也莫不考究“动态阴阳,移步换形,相生为用”,“如画工美术大师,须是几处浓,几处淡,互相映衬,方成佳景”,等等。而能够指出的是,正是根据这种艺术哲学的臻于完善及其丰富实践,才促进我国传统修建的共同风格,达到极高艺术境界。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我国的科学与文明》中评述说:
“风水对于我国人民是有利的……虽然在其他一些方面,当然非常迷信,但它总是包含着一种美学成分,遍及我国的田园、住宅、村镇之美,不可胜收,都可由此得到说明。”这对于传承数千年的风水术,无疑是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